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刚落下帷幕,代表厦门大学参赛的六位学生获得了历年来最好的成绩。9001cc金沙钟齐先、许灵达获得数学类全国一等奖,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艾杨获得非数学类全国一等奖,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曹亨、经济学院董安澜获得非数学类全国二等奖,9001cc金沙王哲辉(转专业)获得非数学类全国三等奖。
我相信一纸奖状并不能阐述各位此次竞赛背后的故事,因此笔者(王哲辉)作为其中一员,对同行参赛的五位同学进行了一次访谈。
(左起依次是:艾杨,钟齐先,董安澜,王哲辉,许灵达,曹亨)
以下是采访实录——
一: 从景润杯、省赛到决赛,备考及参考的过程中,各位感受最深的是什么?
钟:主要还是觉得跟这么多优秀的同学在一起,有竞争也有收获,自己也会下意识地提高完善自己。学院拔尖挺好的,跟老师多交流收获也很大。许多知识并不一定要刻意准备,最好能潜移默化地让自己所学的知识变为自己能驾驭的东西。
许:其实我是想趁这次机会刷下自己的基本功,这些比赛算是给了我一些动力吧。我觉得有时候一些难度比较大的书看多了,可能会觉得有点茫然,心里会不踏实。因为很多情况下,你看完这些书只是相当于知道多一些专业名词,知道某些知识抽象之后是什么模样。但我觉得刷基本功可能会有突破,而比赛只是一种形式,不过这也需要一点运气,我们系很多人实力也是很不错的。拿奖对我来说算是一种生活中的惊喜,我主要目的还是打好基础。
曹:我觉得许多事情要持之以恒。这次对我来说算是一场圆梦之旅吧,去年很遗憾地拿了二等奖第二名,因此我想再给自己一次机会。至于最后结果如何,现在想想也不是很重要了,因为经历了这些,收获也是蛮大的。
艾:这九个月收获最大的就是坚持与付出。原来我觉得做不成什么大事,景润杯拿了三等奖后,就下决心准备省赛,省赛后发现自己原来也是有实力的,更看清了自己,所以就更加努力地去准备国赛。这个比赛,对我的学业、以后的道路是一种很大的鼓励,也让我知道,原来我也能去做成一些事情。
董:感觉数学很美。这个过程中可以训练自己的思维,发现自己的弱点,也算是一种成长吧。
二:各位在平时是怎么协调学习与备考的时间呢?
钟:数学系不用刻意去准备,平时要注重自己本身的课程,要掌握好自己所学的知识。我是考前两个星期才开始准备的,可能因为我参加过一次比较了解情况,而这次复习时我不是单纯地回顾原先的基础,而是掺杂了后面所学的更抽象、更深层次的知识,站在一个高度去看待以前所学的,于是会有更深的领悟,也能发现很多知识还可以改进。
许:其实景润杯决赛后我就决心好好准备这次比赛了,但是暑期时我参加了数学建模。不过我觉得还是挺值的,因为建模过程也学了很多东西。至于竞赛,我是有策略地复习。因为我以后应该会研究PDE方向,所以复习时也尽量注重与之相关的内容,比如自己的算功、微积分思想等等。总的来说,我有一个目标,那就是锻炼基本功。其实学习数学,主要还是平衡好三个方面——课程绩点,基本功以及知识面。对于课程学习,主要还是要花功夫看笔记做题;而训练基本功,也要做一些题,但是更要注意一些细节,比如定理推导的过程决不含糊;至于拓宽知识面,主要要增加自己的阅读量。其实我现在的策略是多看书,然后也不会放过书上的细节,多算多练,宁可进度慢也不要给自己留一些不清不楚的知识点。这也是我的导师谭忠老师对学生的要求。
曹:作为大三学生,我觉得专业课比较重要,因此可能会把数学放在稍微次要的一个位置。而我对要考试的内容已经不太熟悉了,所以只能每周抽出一点时间复习上一年的资料,寒假时我也只是断断续续地准备。主要还是考前一个月集中精力,但最后遗憾的是没达到以前的水准。我心里知道这次我是没有系统准备的。
艾:大二上学期我的课非常非常地少,所以省赛那段时间我准备十分充分。而省赛之后我就开始提前准备决赛了,到了寒假时我在家也是每天训练。虽然大二下学期课多,但考前一个月我在处理完专业课的事情后,还是会挤出时间复习。
董:省赛的时候,主要是靠暑假时的准备;到了九月份,上课之余每周抽出一天时间复习。后来国赛时就没准备了,寒假时我主要在看课外书,如复变函数、计算方法、数学物理方程…其实自己时间也是没分配好。
三:如何看待数学竞赛与数学学习的? 历史上有名的数学家埃尔米特,学生时代的数学考试也是一团糟,各位是怎么看的?
钟:竞赛与数学学习其实有点不一样,但也会相互影响,主要还是看自己如何对待这两方面。
学习是一个接受新知识的过程,而竞赛主要是检验你在短时间内如何运用自己所学知识的能力,这中间夹着一点运气的味道,但也需要自己的努力准备。说到埃尔米特,我觉得考试与研究没有多大的必然联系,考试成绩的好与坏也不应该影响自己的数学学习与信心,数学研究是没有标准答案没有时间规定的。
许:数学竞赛其实主要是考你的基本功,特别是你的计算能力。至于获奖虽然也需要一点运气,但更需要你有扎实的基础。数学学习的时候,还是得重视我刚才所说的三个方面,数学竞赛对于我的数学学习来说,可能算是一种鞭策,以及检验自己基础的工具吧。至于我对埃尔米特这个事情的看法,我觉得一个人只要用功,自己的水平也不会差到哪里去,如果想做一些大问题,那就要培养自己的思维与灵感,埃尔米特可能是数学直觉非常好,但是基础比较不牢固。虽然说数学思想相对来说比基本功重要,但也决不能忽视自己的基础训练,思想、直觉与基础还是相辅相成的。
曹:对我们非数学专业学生来说,数学可能只算一个我们专业的一种工具。它相当于数学学习的一个子集吧,但数学竞赛成绩好不意味着数学学习会好,数学学习好也不意味着数学竞赛成绩会好。
董:这两者还是有区别的,竞赛主要看自己在短时间内怎么解决问题,这要看自己的熟练度,计算准确度还有思路。数学竞赛题通常是考你怎么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,通过竞赛,你可能会加深对数学框架的了解,以及对概念的理解,但这只是数学学习的一部分。
四:各位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习的动力源于什么?
钟:学数学不用理由。其实我也不是说有多大的兴趣,做学生要有学生的样子,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自己要有把握。
许:我感觉自己已经习惯了去学习数学,也想不出什么特别的理由。有时看多了也会有点烦,但是几天不看又会有点愧疚。这种感觉还是蛮特别的。
曹:我比较喜欢理性,而数学知识大部分非真即假,很难找到模棱两可的命题,就从这点来说,我真的挺喜欢数学这门学科的。
艾:数学很严谨,也很有趣,我是比较喜欢计算数学,我的兴趣是从小就有了。
董:数学是大自然的哲学,很美。很多问题可以由数学解释,不论是理论还是计算,都十分有用,数学还能开拓我的思路。这也促使我不断去学习新的数学知识。
五:曹、钟连续两次进入决赛,这两次给你们有哪些不一样的感受?
钟:其实这两次对我来说都算是一个惊喜。第一次获奖时还是很激动的,第二次的的话相对比较平静。因为能进决赛,大家的水平都差不多,得看自己的发挥与运气。
曹:第二次没有第一次那么紧张。第一次的时候甚至失眠了,毕竟那是大学以来第一次参加这么大型的比赛,而自己也比较有冲劲,想获得一个好成绩。但这样往往事与愿违,影响自己的发挥,最终遗憾地获得了二等奖第二名。第二次的时候就吸取了上次的经验,懂得慢慢地缓解自己的情绪,但是还是因为没有系统的准备,所以考场上会犯马虎。其实这次发挥得不好也不坏吧,虽然很想弥补上次的遗憾。
六:听说艾扬还要参加下一届的比赛,你有什么规划吗?
艾:我是打算现在就开始准备景润杯,感觉这就像一个循环。当然自己课程也重要,所以我打算每周做一套题吧,尽量使自己不生疏。省赛是关键,希望能进决赛拿得更好的名次。
七:各位对组织竞赛以及培训的林建华老师有什么想说的话吗?
钟:竞赛资料与考纲方面,我们有不懂的就去问林老师,林老师也很负责很重视。十分感谢。
许:很负责!
曹:感谢老师连续两年来的辅导,我对老师除了敬佩还是敬佩。
艾:非常感谢,没有他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。景润杯我只拿了三等奖,但是林老师还是给我了去省赛的机会,暑假的时候有一小段时间因为贪玩没有学习,没交老师发放的训练题,林老师特意发邮件问我情况,还鼓励我。我很感动,从此我就不贪玩了,好好学习,认真做老师发的习题。
董:很感谢林老师给了我这一次机会,他很认同喜欢数学的人。
八:对下一届想参赛的学弟学妹有什么建议?
钟: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。这是张伟平院士对我说的。虽然竞赛需要一点运气,但是基础很重要。
许:加油吧。但也要讲究一些策略。
曹:自动化系学弟学妹要帮学长圆决赛一等奖的梦!
艾:选择了就要好好准备,要给自己下定一个目标,然后努力去实现它。
董:如果有幸能进决赛,请转到数学学院参加拔尖计划。这是经院众多过来人的建议。
后记:
作为参赛的一员,这次比赛虽然最后结果并不理想,但是我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。记得当时我还曾犹豫要不要参加省赛,毕竟整个暑假都没有准备,心里没有底。后来与林老师交谈几次后,我决定好好考,于是努力了一个月,终于获取了进入决赛的资格。后来就开始松懈了。寒假时我在考虑是否复习时,心里觉得简单就打算开学后才准备,结果后来却感觉不熟练了,状态也没回到刚开始的时候。通过这次比赛,我觉得求学必须踏实,不能眼高手低。竞赛需要充分的准备也需要热情,选择了就要好好准备,就要全力以赴不让自己空留遗憾。
而对于林建华老师,我心里是充满感激的。在物理系的时候,他总是耐心地帮助我解决问题。也经常在邮件上与我交流,没有他我今天可能就不会在数学系学习自己喜欢的数学。林老师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十分深刻:与众多喜欢数学的学生一起学习探讨,我就觉得十分满足了。
探寻更多的数学美需要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,所以还是一句话: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