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001cc金沙以诚为本
光明日报:厦大数学辅导员陈向柳的“心语计划”
编辑:张明智发布时间:2011年08月08日

    《 光明日报 》2011年08月07日03 版刊发了题为----厦大:“心语计划”巧解学生心结的报道,文中介绍了我院辅导员陈向柳老师实施的“心语计划”,全文如下:

 

厦大:“心语计划”巧解学生心结

    看着站在毕业典礼台上的王同学,9001cc金沙辅导员陈向柳的心里异常高兴。要知道,一年前,他还是个让人头疼的“问题学生”,学分数仅为90多,离毕业要求的154个学分差距甚大。现在却能如期毕业,这个大转变,让厦大“心语计划”再度受到关注。

    2010年秋,厦门大学开始在全校辅导员中推行“心语计划”。一年多来,厦大辅导员通过“心语计划”顺利走入学生内心,“对症下药”,帮助不少学生成功转变。

    为每位学生建谈心档案

    “心语计划”,是厦门大学系统性谈心制度的总称。这一计划的推出,就是要让辅导员大面积深入地与学生面对面谈心,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,切实帮助学生解决思想、心理、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。

    2009年,厦大出台的《关于辅导员工作制度的实施意见》,要求辅导员可采用个别谈心或团体谈心的方式与所带学生进行谈心,每学年谈心覆盖面应达到所带学生的95%以上。一年后,《厦门大学“心语计划”实施方案》正式“出炉”。

    “心语计划”的工作载体是一系列结构化的谈心表格。厦大根据学生类型和学生问题性质,设计了《学生谈心基本情况表》,并设计了《新生学业生涯辅导谈心记录表》、《毕业生就业辅导谈心记录表》等8类基础性表格和《学生随机谈心记录表》、《学生家长交流谈心表》两个其他型表格。学校要求,每次谈心之后,辅导员都要及时在这些表格上记录,为每位学生建立谈心档案。对于新生和毕业生,学校则要求做到谈心100%全覆盖。

    厦大学生处处长林东伟说:“只有听到学生的心里话,才能真正达到帮助他们的目的。”为了提升谈话效果,学校还专门对辅导员进行了培训,“传授”谈话技巧。这些“秘籍”中包括“听比说重要”、“避免直接问‘为什么’”等。 

    让学生敞开心扉

    在9001cc金沙辅导员陈向柳的时间表里,每周二到周五的午餐时间都是属于学生的——与学生在食堂共进午餐。在与学生共进午餐时,陈向柳就已经在悄悄进行着“心语计划”。和学生们聊学业、聊生活、聊人生,了解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。为此,他将自己的这一活动命名为“阳光工程午餐计划”。

    吃饭由学生自愿报名。每周一,陈向柳根据同学们的预约情况,排出一周时间表,每天与1—2名同学一起吃饭。刚开始,一些学生心里“犯嘀咕”,害怕饭“吃得沉重”,但是听了一些吃过饭的同学的反应,愿意赴约的人逐渐多了起来,其中不少人是有意识地带着问题来“吃饭”的。

    没过多久,陈向柳又推出一个名为 “下午茶”的计划——利用学生下午没课的时间,在学院的谈心室和学生品“茶”谈心, 一周三次。就在这样的“吃吃喝喝”中,陈向柳和学生们渐渐“打成一片”,越来越多的学生信任他并向他敞开了心扉。

    谈心中,陈向柳发现有些学生因为学业跟不上,萌发了休学的想法,有的甚至沉迷游戏、自暴自弃。为此,他在学院成立了“甲方乙方一帮一学习小组”,让成绩突出的同学一对一辅导学习吃力的同学,双方还要签署“学习协议”。该院2007级学生在“学习小组”成立前,尚有18名同学可能不能如期毕业,现仅剩1名同学需延期毕业。

    学生开始主动找老师谈心

    2011年2月,在“心语计划”实施一学期时,厦大对该计划进行了总结分析。结果让学校倍感欣慰。以学业困难学生为例,71.4%学业有困难的学生,通过辅导员的谈心,表示要制定完备的学习计划,调整自己的状态。

    事实上,这一计划所产生的影响远不止于此。在抓好“心语计划”实施的同时,厦大收集和整理实施“心语计划”过程中发现的典型案例,组织辅导员集中讨论,形成解决方案,由点及面地推动学校整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。一次,有一个学生因无法面对失恋而常常旷课。他的辅导员便将这个案例“搬”到辅导员例会上进行讨论,共同研究应对问题的方法,不仅较好地解决了学生思想问题,而且为学校提出了开展“感情教育”的意见和建议。后来,学校还就此进行了专题调研,并将在学生中开展“感情教育”问题纳入课题研究范围。

    在“心语计划”实施一年后的今天,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主动地约他们的辅导员谈一些事情。人文学院辅导员黄佳佳说:“这就是学生对你的信任,也是我们最看重的。只有你真正赢得了他的信赖,当他遇到问题时,才愿意来找你,向你寻求支持”。

    在今年一项由10000多名学生参加的辅导员测评中,厦大辅导员的平均得分由去年的88分升至92分。有学生在测评表中动情地写道“能遇到您这样的优秀辅导员,是我这辈子最大的福分。”(本报通讯员 李 静 葛郝锐 本报记者 马跃华)